一、煎药器具的选择
煎煮容器与药液质量关系非常密切,不建议用铁、铝、铜之类的锅煎煮中药。因为有些药物遇到铝、铁、铜等金属后会发生沉淀,甚至会引起化学变化,产生副作用。目前多主张使用养生壶、陶瓷、瓦罐、砂锅来煎药,以确保中药的疗效。
二、煎药用水及注意事项
一般宜选用洁净的冷水,如自来水、井水、蒸馏水等。用水量应视药物的重量、体积、吸水能力、煎煮时间、火候及所需的药量等因素来决定,一般以水漫过药物2-3厘米左右为宜,或者用手轻轻按住药材,水面刚好浸过手背。煎药的用水量应一次加足,不要中间数次加水。
一般加冷水漫过药面,浸透后再煎煮,则有效成分易于煎出。一般浸泡30分钟左右即可,但也要根据药材自身质地的轻重和季节、温度的差异分别对待。花、草、叶可浸20分钟;根茎、种子、果实及矿石、甲壳类药材宜浸泡30~60分钟。
三、煎药的火力和时间
煎药温度的高低,中医称之为“火候”一般习惯上称为“文火”或“武火”。
所谓文火,就是弱火,温度上升缓慢,水份蒸发较慢。
所谓武火,就是强火,温度上升快,水份蒸发的也快。如煎药时火候过强,水份蒸发快,会影响有效成分的浸出,也容易糊锅。
反之,火候弱,煎煮的药效果就差。一般是在未沸腾前用武火,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,保持在微沸状态,可减慢水份的蒸发,这样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。
中药一般煎两次,即头煎和二煎。一般开始用大火,煎沸后改用小火煎,其中小火煎的时间:头煎15-20分钟(芳香类)、30-40分钟(滋补药),二煎15-20分钟(芳香类)、20-30分钟(滋补药)。
四、中药的特殊煎法
1、先煎:矿石类、贝壳类及其他质坚的药物,因有效成分不易煎出,应先煎30分钟左右再纳入其他同煎。如龟甲、鳖甲、自然铜。而附子先煎则主要为了解毒。
2、后下:是指药物的有效成分煎煮时容易挥发或破坏而不耐煎煮者,入药宜后下,待他药煎煮将成时投入,煎沸几分钟即可,比如薄荷、沉香。
3、烊化冲服:对于一些胶类或糖类,粘性大,如阿胶、鹿角胶、蜂蜜、饴糖等,宜加适量开水溶化后,冲入汤液中或入汤液中烊化服用。
包煎:如车前子,宜用布包好再放入锅内同煮。
五、中药服用与保存
将头煎和二煎的兑在一起,分早晚两次或早中晚三次服用。
服药的温度应根据病情需要:
温服:汤剂大多需温服。特别是一些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的药物。
冷服:即将煎好的中药汤剂放凉后服用。一般来说,寒剂宜冷服,适用于热证。
热服:将煎好的中药汤剂趁热服下。一般而言,热剂宜热服,适用于寒证。比如外感风寒时一定要热服,服后盖好衣被,吃热粥,助出汗,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药效。
未服用的汤药需放冰箱保鲜柜保存(2~6℃可保存两周左右),若未放入冰箱内冷藏,夏天最多可保存两到三天,冬天最多可保存一周左右,超过10天请勿再服用。
供稿:内分泌一病区